中医防治手足口病的方法有哪些?

时间:2024-05-03 06:36:06来源:向日葵百科网 作者:休闲

中医防治手足口病的方法有哪些?

近几年来,中医手足口病泛滥,防治法每年的手足春末夏初开始发病,持续到七八月份才结束。口病手足口病是中医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,它的防治法发病人群多为幼儿。由于近几年来,手足温室效应的口病影响,春季气温回升较快,中医手足口病的防治法发病人数也日益增多,中医也在治疗的手足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。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,口病中医防治手足口病的中医?方法有哪些

一、手足口治疗方案

手足口

病属于中医“温病”范畴。防治法发病初表现为发热、手足咽痛等外感症状,随后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、烦躁口渴等里热征候,少数甚至可见心悸、气促、胸闷,或高热、神昏、抽搐等危象,恢复期表现为疱疹渐消、身热渐退、口唇干燥等一系列气阴两虚,余邪未尽征候,因此治疗时宜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,辨证用药。

1.疾病早期:宣肺解表清热化湿

表现:发热、头痛、咳嗽、鼻塞流涕等,或纳差、恶心呕吐、腹泻,约1~2天,或同时口咽部、手足皮肤出现疱疹为特征。

方药:甘露消毒丹加减。

主要药物:金银花10g、连翘10g、黄芩6g、薄荷6g、白寇仁6g、藿香10g、石菖蒲10g、滑石10g、茵陈10g、板蓝根10g、射干6g

加减:疱疹多者可加升麻、葛根;肌肤瘙痒甚者,可加蝉蜕、浮萍解肌透表。

2.发疹阶段:解毒化湿清气凉营

①普通患儿

临床主要表现为:发热,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,手、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、疱疹,疱疹周围可有红晕,伴咽痛、流涎,倦怠,纳差,大便多秘结,舌淡红或红,苔腻,脉数,指纹红紫。

治法:清热解毒,化湿透邪。

参考处方:金银花、野菊花、黄连、生石膏(先下)、知母、紫草、白茅根、青蒿、藿香、生甘草,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、体重、病情等酌定。

用法:水煎分3—4次口服,或灌肠、直肠点滴。

加减:

1。高热、抖动、易惊加羚羊角粉冲服;

2。便秘加生大黄;

3。咽喉痛加元参、板蓝根;

4。咳嗽加杏仁、炙杷叶。

中成药:蓝芩口服液、小儿豉翘颗粒、清开灵口服液、黄栀花口服液、金莲泡腾片,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、痰热清注射液等。

②重症患儿

1)临床主要表现为:高热不退,汗少,疹出不畅,嗜睡易惊,呕吐,肌肉瞤动,或见肢体痿软、无力,甚则昏睡等,舌红,苔厚腻,脉细数,指纹紫暗。

治法:清热祛风。

参考处方:生石膏、生大黄、栀子、滑石(包煎)、寒水石、桂枝、生龙骨、生牡蛎、赤石脂、广地龙、全蝎、羚羊角粉(冲服),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、体重、病情等酌定。

用法:水煎分3~4次口服,或可灌肠、直肠滴注。

中成药:紫雪丹或新雪丹等,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、痰热清注射液等。

2)临床主要表现为:发热,喘促,面色苍白晦暗,口唇紫绀,四肢厥逆、冷汗出,或口吐白色、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(痰),舌质紫暗,脉细数或迟缓,或脉微欲绝。

治法:回阳救逆

参考处方:人参、炮附子、山萸肉、煅龙骨、煅牡蛎,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、体重、病情等酌定。

用法:浓煎鼻饲或直肠滴注。

重症患儿发病急,传变快,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,有针对性地加强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。

3.恢复阶段:益气养阴

表现:身热消退、神疲乏力、口渴、纳差、手足皮肤及口咽部疱疹消退或未尽。

方剂:沙参麦冬汤加减。

主要药物:沙参10g、麦冬10g、玉竹10g、桑叶10g、甘草6g、天花粉10g、白扁豆10g、生地黄10g、太子参15g、茯苓15g

中成药可用生脉饮口服液等。

二、手足口中药预防方案

本病流行期间,婴幼儿应注意勤洗手,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;居处宜多通风,勤晒衣被;家长也应注意个人卫生。

可使用以下方药:

1。白菊花6克 生甘草3克 生山楂10克

以沸水200毫升浸泡后加冰糖适量频饮。适用于素有内热的小儿。

2。生薏米10克 扁豆10克

加冰糖适量,煮粥调服。适用于素有脾胃虚弱的小儿。

以上就是中医防治手足口病的方法,由于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是婴幼儿,家长就会有过多的担心。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时候,每个门诊都挤满了带孩子看病的家长。有的家长对手足口病有一定的认识,也比较科学,但是有的家长缺乏对手足口病的科学认识,有的过于轻视有的过于重视,这种疾病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,所以一定要对手足口病有科学的认知,才能更加有效的治疗这种疾病。

相关内容
推荐内容